今天,上海博物館東館首個常設展廳“中國古代青銅館”對外試開放。
圖說:上博東館中國古代青銅器館對外試開放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(下同)
上博的青銅器收藏、研究和展示享譽海內外。此次在東館一層的青銅展廳常設陳列共有八個板塊,精選500余件展品,時間跨度從公元前18世紀夏晚期至公元19世紀中葉清中期的3600年。人民廣場館的青銅館文物陳列到宋朝為止,東館陳列將青銅器的編年史延長了千年,完整呈現中國古代青銅器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、演變的歷程。
在這里,有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展品,如鎮(zhèn)館之寶大克鼎、犧尊、子仲姜盤等。另外還新增近百件展品,包括夏晚期的綠松石牌飾和單翼鈴、鑄有早期青銅器銘文的甲壺、戰(zhàn)國的商鞅方升、新莽的同律度量衡詔衡桿和詔版、北宋的大晟編鐘、明代的噴水魚洗等等。改陳后的燈光照明著重突出青銅器的莊嚴肅穆,使文物造型輪廓更優(yōu)美、紋飾更清晰、觀賞舒適度更高。此外,展柜全部采用低反射玻璃,極大地降低了反光帶來的干擾。在新展廳內,單元說明和器類說明的所有文字均更新為中英雙語,生僻字皆標有漢語拼音。
青銅器萌生期、育成期、鼎盛期、轉變期、更新期的“五期說”,是上博老館長馬承源對夏商周青銅藝術發(fā)展和分期的概括和總結,自1973年上博青銅器陳列之初就已運用。據上博研究館員馬今洪介紹,東館青銅館是目前海內外唯一的體系最完備的中國青銅器通史陳列,在原有體系上增加了兩個部分:第一部分是融合期,秦至五代,展示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對青銅器發(fā)展的影響;第二部分是復古期,北宋至清中期,展示了自宋代以來仿造夏商周三代的復古禮器。
在青銅展廳二樓互動空間的面積接近一層展廳的三分之一,它用AR手段、裸眼3D等新手段,立體展示青銅器制作技術,輔以多媒體視頻、互動游戲、專題展示,向觀眾直觀闡釋更多相關知識點。(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)
聲明:
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新江南網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,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(fā)布平臺,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。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(yin040310@sina.com)刪除!
閱讀推薦
新聞爆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