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4日,全國科技大會、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、兩院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。記者獲悉,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50個項目,南京29個項目(包括主持完成和參與完成)在列。
在250個獎項中,國家自然科學獎49項(一等獎1項,二等獎48項);國家技術發(fā)明獎62項(一等獎8項,二等獎54項);國家科技進步獎139項(特等獎3項,一等獎16項,二等獎120項)。來自市科技局的統計,南京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共29項(包括主持完成和參與完成),占全國總數的11.6%。其中,國家自然科學獎6項(一等獎0項,二等獎6項);國家技術發(fā)明獎6項(一等獎1項,二等獎5項);國家科技進步獎17項(特等獎1項,一等獎1項,二等獎15項)。本年度全省共獲獎39項,我市占74.36%。
據介紹,南京獲獎項目多圍繞國家重大戰(zhàn)略需求,積極突破關鍵核心技術,在前沿科技領域成果喜人,為培育未來產業(yè)、因地制宜加快發(fā)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強勁科技支撐。
其中,南京中車浦鎮(zhèn)海泰制動設備有限公司等參與完成的“復興號高速列車”項目獲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;東南大學等參與完成的“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(5G)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”項目獲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;南京理工大學參與完成的“永磁電渦流阻尼減振緩沖耗能新技術研發(fā)與應用”項目獲2023年度國家技術發(fā)明獎一等獎。
本次南京的獲獎項目多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。南京大學斬獲3個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,在基礎研究領域彰顯了實力。東南大學“碩果累累”,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摘取5項國家科學技術獎。南京理工大學有4項成果獲獎,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南京工業(yè)大學分別有兩項科技成果獲獎。
中國科學院院士、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沈樹忠及其團隊對大約2.6億年前泛大陸的形成和裂解進行了深入研究。他們的獲獎項目“泛大陸關鍵轉折期生物與環(huán)境演化”不僅建立了高精度的地層框架,還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重建了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曲線,并揭示了與泛大陸聚合和裂解相關的全球氣候劇變與海陸生態(tài)系統變化。這些成果,為理解地球系統演變提供了寶貴參考。
東南大學交通學院劉攀教授牽頭的“高速公路交通狀態(tài)智能感知與主動管控關鍵技術及應用”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。該項目針對高速公路交通狀態(tài)智能感知與主動管控技術開展了系統深入研究,突破多個技術難題,形成支撐高速公路智能化運行管控的成套技術及系統裝備并大規(guī)模推廣應用,實現了高速公路交通狀態(tài)智能感知、精準辨識、主動管控等技術突破。
南航航空學院郭萬林院士團隊“基于固液界面力電耦合的水伏效應”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,其發(fā)現了一系列通過納米結構材料與雨滴、波浪、水蒸發(fā)等形式的水直接相互作用產生電能的水伏效應,開辟了從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自然水循環(huán)過程中捕獲電能的零碳、負熱排放的全新途徑,被國際同行評價為“拓展了動電效應兩百年的理論”“開創(chuàng)性工作”,催生了國際研究新領域——水伏學。
南京理工大學楊國來教授參與的“永磁電渦流阻尼減振緩沖耗能新技術研發(fā)與應用”項目獲國家技術發(fā)明獎一等獎,其可解決橋梁結構工程減振難題,成果已推廣應用于上海中心大廈、江陰長江大橋、川藏鐵路藏木橋等120余項大型工程。記者 李花 張安琪 何潔 王懷艷
聲明:
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新江南網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,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(fā)布平臺,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。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(yin040310@sina.com)刪除!
閱讀推薦
新聞爆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