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西非的課堂上,孩子們正用3D打印的文物模型觸摸千年前的歷史;在大埃及博物館,有專為孩子設計的“博物館里的博物館”;在匈牙利國家博物館,小語種文化借助AI被更多人了解……
在當下洶涌的AI與數字化浪潮中,博物館不再是只能看的文化寶庫,而正在一步步變得聰明、靈動、有溫度。在4月24日舉行的第三屆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第二場主題討論中,聚焦“利用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”主題,多家博物館館長和專家齊聚一堂,展開一場跨越語言、文化的分享,暢談未來博物館的無限可能。
“我們可能是在場最年輕的博物館,但正因如此,我們更加注重數字技術在傳播和教育層面的潛力!蔽鞣撬囆g博物館館長奧爾·蒂蘇認為,博物館不只是等著觀眾來,而要主動走出去!拔覀冇3D打印技術還原部分文物模型,并帶入中小學課堂,讓孩子們不僅能‘看’到歷史,更能‘觸摸’歷史。”
匈牙利語屬于較小眾的語系,在文化傳播方面面臨語言壁壘,如何讓這些文化被更多人理解?匈牙利國家博物館館長加博爾·齊格蒙德介紹,他們嘗試用AI技術進行翻譯輔助、文物圖像識別等新形式!拔覀兿M磥砟馨阉姓蛊范紨底只,讓無法親臨現場的觀眾,尤其是行動不便者,也能全面體驗博物館文化。”
大埃及博物館特別設計了一個“兒童博物館”——一個“博物館里的博物館”。在這個空間中,孩子們可以通過游戲裝置、VR和AR技術,沉浸式了解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,以及古埃及的生活場景。大埃及博物館學習中心主任格哈內·納比爾表示,技術不是目標,它只是手段。我們希望通過技術讓孩子們愛上歷史,讓歷史離他們更近。
眼下,中國絲綢博物館超過上萬件絲綢藏品已完成掃描建模,開發(fā)了線上交互平臺,讓用戶在虛擬空間中體驗絲綢紋樣的美感。博物館還首次嘗試“數字時裝動態(tài)展演”,讓觀眾直觀感受宋代絲綢服飾的審美風格與文化精神。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季曉芬說,我們希望通過數字化手段,讓年輕人重新認識、喜愛并延續(xù)這種文化。
聲明:
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新江南網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,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(fā)布平臺,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。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(lián)系管理員(yin040310@sina.com)刪除!
閱讀推薦
新聞爆料